close

撐了很久, 終於遇到機緣可以將這幾年的投資過程做個整理,
得以檢視自己心態以及行為的變化, 作為將來的反省.

無知

記得自己的第一筆金融投資, 是在當兵的時候, 媽媽說要幫我存錢,
便幫我在銀行開了理財帳戶, 定期定額買了一支基金: 霸菱歐洲
當初買的時候, 我根本搞不清楚啥是基金, 投資標的, 手續費, 管理費.....等等的啥都不知道,
只知道要存錢, 媽媽覺得好應該就沒問題, 反正每個月錢丟進去就對了.....
這筆基金投資持續到退伍後, 共投資約5~6年, 最後收益約為 +5 ~ +10% 之間,
詳細的數字已經記不清楚了, 後來略懂基金後才知道其實贖回時賺的錢其實是因為匯差...

盲從

而開始對股票有了解的機會是在當兵的時候, 有個學長, 對股票有一套自己的看法,
連上的一些長官以及弟兄都會尋求他的建議來進出股市, 當時賺了不少錢.
而我的任務分派跟他同組, 所以常聽他談股票, 所以開始慢慢了解股票的一些基本知識,
還好那時我身邊沒錢, 所以從沒想過要操作股票, 但在他身邊常聽股經, 自己到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想法...

後來這個學長在退伍後第一份工作是第四台上的股市分析師, 招募會員跟他每天殺進殺出,
軍中弟兄聚會時, 也會聽到他說的口沫橫飛...策動會員將某支股票推上漲停板賺了多少錢之類的......
不過他只做了半年多就遇到了2000年的空頭.......只好回家做學校所學的技職工作

孫子兵法曰:
謀攻: 知己,知彼,百戰不殆﹔不知彼,而知己,一勝一負﹔不知彼,不知己,每戰必敗。
軍形: 昔之善戰者,先為不可勝,以待敵之可勝。不可勝在己,可勝在敵。--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,敗兵先戰而後求勝。


現在回頭看自己當初所做的行為, 以及所看到的, 其實是很可怕的.
金融投資的行為目的是為了"賺錢", 很多人看到有錢賺, 就前仆後繼盲目的參予,
根本不知道自己買了什麼, 而自己要付出的風險有哪些...真的能賺錢嗎?

如果只是為了"XXX說買XX會賺錢"而參予, 我覺得跟賭博沒兩樣.....十賭九輸.

風險
先想想會不會賠到脫褲子再來看報酬率.

報酬會伴隨著風險,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...

前幾天一個同學在MSN上問我:
"這支基金可不可以買"
然後丟了一個避險基金的DM檔案過來.(理專給他的)
補了一句"這支去年(2008)績效有24%耶" (我心裡滴咕了一下: 哇! 是我完全看不懂的避險基金耶!)
我只能先回了他一句
"先看風險"
然後在網路上搜尋,
結果找到一堆近期的負面言論(會倒啦, 暫停贖回之類的) 我把這些網址回給他,
然後看了一下DM, 報酬率只計算到9月......第四季的"慘報"沒計算進去.
同學並沒有再繼續問下去...

盡量充分了解自己所做的是否真能達到自己想要的
如果同學繼續問下去, 我會建議同學是否有自己熟悉的商品可達到相同的目標...是不是非買這個商品不可......

如果真有興趣, 我會想辦法盡可能收集了解相關資料(也會請同學自行做功課了解啦)
報酬風險:
"為什麼這個基金會賺錢", 儘可能了解這個報酬模式是如何運作, 是否認同這個運作模式, 報酬模式的風險是什麼, 標的物的風險是什麼...等等

沉沒成本:
手續費, 管理費, 稅之類須付出但不會計入投資的成本.

系統風險:
操作平台, 進出場時機的限制, 閉鎖期之類的限制, 淨值回報機制...等等

不斷的用"最差的情況會是如何"當作切入點來檢視投資商品,
儘可能將所有想的到的問題一一釐清, 再想無法釐清的部份風險在哪裡.
如果看不懂有疑慮有矛盾就該放棄(可以投資的商品那麼多, 有的是機會, 錢放著又不會咬人)
這些風險自己是否能承受, 最糟糕的狀況會怎樣, 有無避險辦法..等等
最後再看看自己的心態, 習慣是否適合操作此產品, 不是我的菜也該放棄...

錢是自己的, 自己要對自己負責, 最後做決定的是自己, 別跟自己的錢過不去.
千萬不要在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的情況下下手......

小瓜呆是我的好夥伴,在我寫〈基金究竟是甚麼東西〉時他義不容辭的運用他的知識來幫我,我在年前就希望他能發揮長才寫文章,讓來往的網友能藉著他的經驗更清楚這個市場,終於在前幾天和他聯繫上,於是我趕緊把它的文章轉載過來,請大家多指教,他的blog和這兒有做連結,就在【線上人數】的下方,方便大家點閱參觀。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usnching1 的頭像
    susnching1

    金融交易市場最大的敵人是自己

    susnching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