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為了方便大家閱讀,所以在這裡將此指標及定點名稱做個歸納,以坊間稱謂為標準,〈EMA1〉快線稱為DIF,〈EMA2〉慢線稱為MACD。〈多空臨界結構〉改稱頭、底部背離。

MACD如果解讀正確的話,確實是判多空、分強弱、定波段、測波長且具連貫性及連續性的技術指標。

以零軸上下界定頭底部,紅、白色柱狀體為強、弱勢互換標示,更以DIF及MACD與價位相應或背離,穿越零軸上下為連貫性及連續性脈動。但是坊間認為MACD為落後指標且反應較慢,其實不然:「將MACD的使用方式只限定在交叉的部分是不正確的。」整體結構來講,其原有使用的重點如下:『有B高、N2、頭底部﹝零軸上下﹞的分界點、頭底部之多空臨界點、柱狀體的強弱勢互換的比對點  柱狀體與價位背離、價位要大起大落的反向背離、當然也要加上所謂的交叉。』

這些所謂的關鍵點太過繁複且不實際,真正可運用在研判,操作上其實在頭底部加起來只有四個特定點較實用:

一、〈頭、底部的臨界點〉亦稱為背離點。

二、B高:不分頭底部只要在紅色柱狀體範圍內的最高點統稱B高。

三、N2:不分頭底部在白色柱狀體的範圍內的最低點統稱N2。

四、界定價位上頭部或價位下底部的分界點,《我把它指出來,您喜歡它叫什麼稱呼就什麼唄》。

這些特定點的作用旨在確定研判及分界。

於MACD上零軸後此時價位須以MACD由負值轉正值的最後一個負值,所對應之K棒的高點價位為上頭部的分界點,往後不管多少支K棒,只要收過分界點價位即站上頭部,在價位上頭部後,回檔波即DIF與MACD交叉往下〈此時見白色柱狀體,RSI下20〉,待DIF與MACD交叉往上〈見紅色柱狀體RSI上80〉後,價位超過頭部背離點〈價位上零軸後回檔,取DIF最高值數所對應K棒之高點價位為頭部背離點〉或創新高即形成第三波。如果是頭部背離,當價位創新高而指標沒創新高,則形成後價位過前價位,後指標不過前指標的頭部背離狀態,此時視背離點的破點方式而推斷後續波段的漲跌,其方式有三:

一、DIF與MACD尚未交叉往下即已破背離點,則N2必破,則須待MACD行進至底部背離完成一個循環方能再上揚。

二、若在勢狀態破背離點,破後3RSI剛好下20距N2價位尚遠,頭部背離背離點破RSI必下20,此時需待RSI下20而N2不破,同樣會走第五波,再者若頭部背離點破,上層級下20而下層級不下0軸,或上層級不下20下層級先下0軸,仍是回檔波。這是MACD互動性最大的盲點,

三、DIF與MACD已交叉往下而頭部背離點不破,則可行第五波。

四、若DIF貫穿MACD背離點同時價位收破,則需視N2的防守情況若RRSI下20而N2不破,同樣會走第五波,收破則須行進至底部背離,方能再走上揚波段。〈補充敘述第二點〉。

於MACD下零軸後此時價位須以MACD由正值轉負值得第一個負值,所對應之K棒的低點價位為下底部的分界點,往後不管多少支K棒,只要收破分界點價位即下底部,在價位下底部後,反彈波即DIF與MACD交叉往上〈此時見紅色柱狀體,RSI上80〉待DIF與MACD交叉往下〈見白色柱狀體RSI下20〉價位破底部背離點〈價位下零軸後,反彈波即取DIF最低值數所對應K棒之低點價位為底部背離點〉或創新低即形成C波。如果為底部背離,當價位創新低而指標沒創新低,則形成後價位破前價位,後指標不破前指標的底部背離狀態,此時視背離點的站上方式而推斷後續波段的漲跌,其方式有三:

一、DIF與MACD尚未交叉往上即已站上背離點,則B高必過,則須待MACD行進至頭部背離完成一個循環方能再下跌。

二、在勢狀態站上背離點,站上後3RSI剛好上80距B高價位尚遠,底部背離背離點站上RSI必上80,此時需待RSI上80而B高不過,同樣會走下跌第五波,再者若是底部背離點站上,上層級上80而下層級不上0軸,或上層級不上80下層級先上0軸,仍是反彈波。

三、DIF與MACD已交叉往上而底部背離點不過,則行下跌第五波。

四、若DIF穿過MACD背離點同時價位站上,則需視B高的站上情形若RSI上80而B高不過,同樣會走下跌第五波,收過B高則須行進至頭部背離,方能再走下跌波段。〈補充敘述第二點〉。請參考拙作〈連貫性的技術指標--MACD漫談背離---MACD〉。

本篇文章尚有不足之處,勝卿於今日予於補足免於誤導網友,感謝格友gialon12的回應使勝卿免於遺珠之恨。〈九十八年元月廿五日更新〉。

背離的運用若能正確解讀確定是多空轉折的最佳利器。若無法正確解讀則是傾家蕩產的最佳工具。

免責聲明:本部落格資訊僅為作者個人經驗分享,不應視為操作投資建議。謹供參考。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usnching1 的頭像
    susnching1

    金融交易市場最大的敵人是自己

    susnching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2) 人氣()